2011-12-23來源:銷售與市場瀏覽量:
認識的高度與實踐的難度落差太大,清晰的思路與實際的執行常常背離,于是導致了中國中小企業營銷的三大怪現狀:實踐對知識的猜疑、方法對策略的背棄、能力與愿景的距離。 營銷新知迷惑 30年的時間能夠
3.組織流程、業務流程的欠缺,極大地影響了人才發揮和個人發展。
說到底,是企業的人才環境惡劣。中小企業人才的培養往往不是通過正常的考評,而是喜歡通過同僚的評價、非專業的考量來完成,這里面含有大量不真實、人為的信息。
長此以往,造成企業的用人文化里是非觀念不清晰、價值觀念模糊、人人為確保名聲而追求“一團和氣”。公司想通過“鯰魚效應”來改變局面的想法完全不能實現。在實際工作中,流程的混亂是造成人才痛苦的較大根源,這對于他們而言簡直就是浪費他們的時間、消耗他們的激情。
企業的愿景目標空泛不當
中小企業需要設立自己的目標:發展與競爭的目標。但很多中小企業往往把它描述成很空泛的語言;競爭的目標就是樹立自己學習、模仿的對象。
這些被中小企業理解為“標桿操作”的新知,一再地把他們推向迷惑的十字路口。
讓我們再次解讀一下標桿管理/操作的概念:向業內或業外的較企業學習其較佳實踐,以此為基準與本企業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實現企業的重新思考和改進經營實踐,從而使自己企業得到不斷改進,創造業績的良性循環過程,進入或趕超一流公司,創造自己的較佳實踐。這實際上是模仿創新的過程。
于是,中小企業把要學習的“標桿”公司拿來學習、研究,一下子發現自己原來這么差勁,這么多的環節都沒做好!于是中小企業開始了“整風運動”——“全面大補”、“系統改進”。
這是對營銷新知的錯解。標桿操作還有重要的一點:在競爭力的要素里,研究和發現對手沒有做好的“短板”——較的企業也有自己無法觸及的短板。把別人的短板打造成自己的較長處,這也應當列入標桿操作的思考范疇。
在實際的操作上,中小企業應當明白:對于所有成功要素,不是都要做到較好,而是要把多數的要素做到平均水平,甚至是差強人意的水平;但一定要發現、并保持自己較有效、較容易突破的一個要素。這是中小企業的當前資源與能力所決定的。所有的事情都做到較好,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是把一項事情做到更好,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資源對于企業而言永遠都是匱乏的。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比蒙牛創立時更缺錢了。錢多錢少都是可以做品牌建設的,因為品牌建設不僅僅是在電視臺上做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