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3來源:銷售與市場瀏覽量:
認識的高度與實踐的難度落差太大,清晰的思路與實際的執行常常背離,于是導致了中國中小企業營銷的三大怪現狀:實踐對知識的猜疑、方法對策略的背棄、能力與愿景的距離。 營銷新知迷惑 30年的時間能夠
1.中小企業對授權理解不夠,還僅僅停留在崗位職責概念上。
這已經不能滿足人才對于工作的把握與調度。錯綜復雜的信息處理、瞬息萬變的應對策略,需要更多的協調、協同,中小企業的崗位設置并不完備,往往需要崗位與職責的錯落,甚至是分離,這就容易導致矛盾的產生。
在中小企業,更多地需要崗位泛定式,職責無邊界。這一點不是通過“臨時小組”、“一人多崗”類的顯性命令完成,而是需要達成一個共識:因為工作內容的延伸,允許平行崗位的互相約束或要求;因為工作的重點不同,允許職責的變動或權限的補充。
例如,由于研發新產品的需要,市場、銷售、生產等部門在不同的階段由不同的部門來牽頭做大量的協同工作,這樣復雜的、較長時間的工作,如果靠一個職責、規定來協調,會在工作中造成大量的消耗、疲損,更何況其中要涉及部門里更小的工作單位。
2.中小企業很難認同新生代人才個性化的張揚、價值觀的自我、職業化的傾向。
人才會與企業談福利條件、談薪水待遇、談度假、談學習等等,都成為無法逾越的“代溝”:先表現你的“才”與“能”,然后再“量體”晉升;要盡快融入團隊,不要影響團隊的穩定;要認同企業的文化,不要對企業有任何疑慮或異議等等,這些固有的、甚至是不合乎邏輯的思路與觀點,嚴重制約著人才的發展。
很多需要人才的領導人都很難做到像曹操一樣“唯才是舉”。新人的到來需要一個階段來融入團隊,如果影響了團隊的穩定,可能與目前團隊的惰性、幫派性、排斥性等因素有關;剛剛進入企業的人才對企業的文化都處于無知的狀態,何談認同?企業文化(很多中小企業根本就無從談“文化”)真的就是那么無可挑剔?對于新人的到來,現在有很多的企業首先就是鼓勵、要求他們對于企業的各個方面發現問題,只有新的眼界、目光,才能打量一個企業陳舊的“谷倉”。如果不帶來改變,何必要引入新的人才?
這些問題不解決,人才會在一開始就被打上懷疑的烙印、貼上異類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