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3來源:銷售與市場瀏覽量:
認識的高度與實踐的難度落差太大,清晰的思路與實際的執行常常背離,于是導致了中國中小企業營銷的三大怪現狀:實踐對知識的猜疑、方法對策略的背棄、能力與愿景的距離。 營銷新知迷惑 30年的時間能夠
在“先”與“后”、“急”與“緩”、“長遠”與“眼前”、“多”與“少”的現實態度上,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需要,對于品牌的認識有著截然不同的角度。品牌,在中小企業里從來都是“風箏”,忽高忽低,高到所有人都仰視,低到有如一根雞毛。
之所以如此,背后還有一個原因:銷售可以救企業于生死,而品牌不能;企業先要解決生存問題(銷售),然后再談發展(品牌)。
生存(銷售),還是發展(品牌)?這道題不知道曾把多少企業從輝煌推向艱辛、從艱辛推向萬劫不復。
實際上,這是一個偽命題:沒有“生存”固然談不上“發展”,沒有銷售的品牌是失去意義的品牌,但是這并不能推理出中小企業在謀求生存時不要考慮發展。沒有品牌的銷售注定是一個暫時的生意、短期的交易。所以在考慮“生存”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生存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動力。生存之于發展、銷售之于品牌,不是割裂、取舍、妥協的問題,而是依存、互動、協同的關系——這是30年營銷留給我們的一個經驗與教訓。
達不到這種認識的企業,常常陷入“狗咬尾巴”式的惡性循環,也終有一天會明白:只做銷售,銷售反而節節敗退!南宋大詩人陸游在《示子律》里說得好:“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者不能堅持實踐,這是中小企業被淘汰一批又一批,只有少數才能生存和發展下來的關鍵原因。
關鍵是沒有決心,也缺乏方法。很多中小企業都在說:如果有錢了我將如何如何做品牌,但是我們沒有錢怎么去建設品牌?
資源對于企業而言永遠都是匱乏的。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比蒙牛創立時更缺錢了,成功的企業知道如何把資源進行較優化的配置。錢多錢少都是可以做品牌建設的,因為品牌建設不僅僅是在電視臺上做廣告。
服務的左右為難
近年來,中小企業對“服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稍具規模的企業都在內部設置有專門的崗位來做服務工作。但“專門的崗位”并不代表“專業的水平”,甚至很多企業的服務工作,既沒有明確的服務對象,也沒有明確的服務內容、標準。在這些企業里,服務被簡單地理解為解決消費者的投訴、維修聯絡、知識咨詢等等。服務僅僅是一種補充,其作用是為了彌補產品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