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1來源:中國墻紙資訊雜志瀏覽量:
中國墻紙的品牌通過十幾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是一個長足的進步。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目前的墻紙品牌,不管是“十大”還是“二十大”都有局限性,因為基本上還只是一個行業內部的品牌,離一些知名的建材品牌有很大的差距。像知名的建材品牌,比如一提科勒就知道是美式的潔具,東陶是日式的潔具
劉景:張總,根據您對墻紙行業國際國內市場走勢的判斷,您認為中國墻紙行業品牌的成熟之路還要走多久?
張惟剛:我覺得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出口業務急劇惡化以來,對國內市場墻紙行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了。對品牌的建設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但是也有個怪現象,有一種蜂擁而至的現象,現在行業有一千多個品牌,我覺的這種狀況是難以持續的,通常消費者在一個品類很難記住十個以上的品牌,這個行業是完完全全是市場競爭的行業,沒有一點國企的背景,調整這個結果,我覺的手段只有一個,就是靠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依據中國市場的整個形勢和機制。我估計,較終會跟做白家電的道路相同。因為這個市場容納不了這么多品牌,而且從長期看,一千多個品牌生存下去,大家都無利可圖。但現在讓誰退出,誰都心不甘情不愿。所以我覺得較后只能是由市場去做抉擇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可能到較后,這個市場20、30家已經算多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吧。這個過程,可能很難預測。
劉景:我們上次在理事長擴大會議,可能你提出一個觀點,壁紙把他看成是裝飾材料、裝修材料。你把這兩個概念,在給大家細細分析一下。
張惟剛:我覺得這個概念是這樣,我跟日本一個做壁紙的朋友聊過,他說,在日本壁紙基本占據內墻裝飾90%以上,在日本人的消費觀念里,壁紙是一個裝修材料,他到中國考察過,他覺得中國市場把壁紙看成是裝飾材料,我覺得裝飾裝修材料,一字之差就差之千里。裝修材料就意味著必不可少,而裝飾材料就是可有可無。這樣對整個行業的消費,引導,都有很大的麻煩。我覺得作為壁紙行業協會,應該做一個很好的引導。我覺得在這個市場里,既有裝修材料,也有裝飾材料,很難一刀截斷,我那天在搜狐一個活動中和特普麗的楊冀董事長,柔然的薛董事長,瑪堡的盧總,我們當時一起探討過,我覺得墻紙在中國應該有個很好的定位,就是墻紙是具有藝術品味的裝修材料。這樣是比較好的。因為在這個市場里面95%的產品都是裝修材料。有可能5%的設計感比較強,手工制作,花了非常大的心血,這種東西他的價值比較高,可以列為墻紙的奢侈品,就把它定位成裝飾材料,通常來講95%的產品都應該定位成具有藝術品味的裝修材料,這樣就更科學一點。因為畢竟這個產品,設計的紋樣是很經典的,它并不是一種完全的藝術品,畢竟是四方連續的,大規模生產的工業產品并不是一個稀缺的藝術品。
劉景:張總我還有個問題,就是咱們一個機械供應商給我打電話,我們談到行業為什么封閉,他給我們說了一下市場,我了解的市場和他說的市場是一樣的,三、四線市場和高端市場基本上都是有增長,中間的日子不好過,差不多25%左右,他的觀點是中間為什么下滑,因為同質化很嚴重,很容易被抄襲,沒有技術含量,他之所以封閉,就是害怕別人看一下就學會了。現在通過市場來推動基本上有30%,逼得你要往上游走,你對這個觀點是什么態度?
張惟剛:價格下滑,我個人比較認同,因為這個市場是充分競爭了,只能根據供求關系,供過于求的時候只能價格往下走;但是另一個工廠產品往上走,我并不認同,因為中國的高端市場有限,就好像汽車一樣,汽車市場上,買好車的人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會越來越多,但是再多做好車的也是有限的。一個社會就像中國現階段向正常方向發展的話,社會應該是棗核型的或是橄欖型的,中間大,兩頭小,相應消費也是一樣。假如工廠要生存的話,較關鍵是要制造具有個性的產品,每個工廠能夠生存就一定要有自身的獨門絕技,這樣的話我覺得你生活的比較舒服。大概是這個概念,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