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9來源:市場與營銷瀏覽量:
這是現在的基本現象,也是電商的常態,這種現象將在很長時間內存在。不得不做,又必須承受不賺錢的壓力,似乎是個無解的難題。這就決定了電商的盈利問題不是個簡單的戰術問題,而是一個決策層面的戰略問題。LED照明企業的營銷渠道只有超越電商本身,站在電商之外看電商,才能找到答案。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傳統通路、現代大賣場和電商三種典型的商業形態,與之相對應,企業必須有三套產品與之對應:
靠前套產品:低價格、高價值的通路產品。很多人認為,通路產品價格低、價值低,這是一個錯覺。實質上,通路產品一向利潤很不錯,只不過低價格掩蓋了高價值。這套產品,也存在著主流換檔的問題。當城市主流產品完成換檔后,城市市場的原主流產品可能進入通路市場,形成通路的新主流產品。
第二套產品:高價格、高價值的終端產品。在實體店,主流產品換檔的時機已經到來。所以,實體店要重新定位,爭奪高附加值的消費者,而不是一味與電商打價格戰。
當價格敏感性消費者轉移到電商后,線下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在上升,單個消費者的價值提高了。當然,實體店重新定位后,要提升實體店的體驗功能,重新設計。
第三套產品:打價格戰的電商產品。電商產品有兩類來源,一是實體店的尾貨,前兩年這種情況比較多,現在已經有針對性地設計電商產品,定價體系也要適應電商頻繁促銷的現實。
電商的盈利困境
一種新商業形態的出現并成為主流,一定能為消費者提供三方面的滿足,即價格(價格上的滿足)、便利(消費時間上的滿足)和舒適(購物環境,生活方式的滿足)。對于大眾消費品來說,前兩種滿足是主要的。
在中國,大眾商業較初帶給消費者的滿足,無疑是價格的滿足。大賣場的興起和電商和快速發展,價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沃爾瑪作為大賣場的代表,在美國阿肯色州的鄉村小鎮本頓維爾崛起時,美國的傳統零售商業共同維持著很高的毛利。沃爾瑪開業之初,就實行“天天平價”,普通產品便宜20%,品牌商品便宜50%。這樣的價格體系在美國是一個異類。
沃爾瑪拿著傳統商業的產品,賣的價格卻更低,當然有競爭力。電商目前干的不就是這樣的事情嗎?
由于電商來勢太猛,很多企業還沒完全弄明白就上了這趟車,反映在操作手法上就是拿老產品做電商。這是傳統企業做電商與純電商的區別。
傳統企業拿老產品做電商,除了技術上的難題外,較大的困惑是在產品和盈利模式上面臨兩難:如果傳統渠道與電商的產品相同或相似,由于兩者的成本與毛利差別很大,線上與線下的比價,可能出現“同款不同價”的現象;如果采取“同款同價”策略,鑒于電商普遍采取低價策略,很容易拉低線下產品的毛利。蘇寧全面擁抱電商,線上線下同款同價,陷入巨額虧損,就是電商格局下兩難問題的總爆發。
電商的盈利問題,不從產品上解決是沒有出路的。
組合盈利模式
營銷從技術手段講,關鍵是組合,比如4P組合、整體傳播等。組合模式使理論貧乏、要素簡單的營銷有了較多的技術含量。
上述兩難困境,15年前當大賣場在中國普及過程中也遇到過。在零售商業的循環中,這種現象反復出現,遵循下列規律:當一種新型大眾商業模式出現時,銷量不大,對大企業缺乏吸引力,甚至由于價格體系與原有價格體系不一致而遭到排斥;但由于價格較低,對消費者有吸引力。由于初期的參與者以小企業為多,競爭不激烈,所以獲利頗豐。當新型大眾商業成為大勢所趨時,傳統大企業進行戰略投入,競爭加劇。然而,由于大企業投入過程中,產品體系沒有與原有產品體系形成區隔,所以容易形成巨額虧損。
“不做大賣場是等死,做大賣場是找死。”當大賣場成為商業主流時,很多企業都發出這樣的感慨。大賣場不賺錢的狀況甚至逼得一些企業的代理商退出代理,由廠家直接做。因為代理商無法承受長期巨額虧損,而廠家出于戰略考慮,是能夠承擔戰略虧損的。
70%的人員、70%的政策、70%的銷量來源于大賣場,但卻只貢獻了30%的利潤。這樣的格局困惑了企業很長時間。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傳統通路雖然只有30%的銷量卻貢獻了70%的利潤。我也正是據此做出判斷:通路產品價格低,價值并不一定低。
通路銷量,市場份額在下降,但總銷量卻沒有下降,是一個被嚴重誤解的銷售渠道和利潤來源。
以大賣場為代表的現代終端,原來確實有銷量無利潤,如果電商出現后,現代終端還是處于無利潤的狀況,那么,企業盈利的問題就更大了。好在主流產品換檔后,價格敏感型消費者轉移到了電商上,現代終端的產品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現代終端的客源也有變化,逐步變為以價值型和體驗型消費者為主。按照我的觀點,新主流產品有三個特點,口碑型(確實好,值得口口相傳)、魅力型(賞心悅目,愿意買)和價值型(附加值高)。這樣的產品在實體店銷售,不需要大力推廣,不需要參加大賣場組織的各項活動就能自然產生銷量。因此,實體店將是未來的主流利潤來源。實體店經過短暫的不適應后,會將由原來的以沖量為主的商業形態,變成以盈利為主的門店。
風水輪流轉,以前發生在大賣場的事件,現在發生在電商上了。“不做電商是等死,做電商是找死。”這樣的聲音將會出現。在更新的商業形態出現前,這種現象會持續。
當然,現在的電商賣家們已經找到一些電商的操作技巧。像“雙11”這樣的低價,當然難以賺錢,但電商的操作仍然是有技巧。電商不賺錢,除了促銷力度大以外,較大的成本是流量成本。如果自有流量足夠大,電商盈利還是有可能的。
在傳統通路、現代終端和電商三種典型格局下,企業將形成下列渠道、產品和盈利組合模式:
傳統通路,以低價高附加值燈具產品為主,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如果傳統通路的主流產品完成換檔,利潤將更為豐厚。這是一個稍嫌落后但卻不能忽視的利潤來源。
現代終端,以新主流LED產品為主,提高價格,提升高附加值,提升單個消費者價值,適應消費者的高端需求。
LED照明電商,開發獨立產品,適應LED燈具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的需求,以高頻次活動保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