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6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企業文化的產生來源于商業的發展,所以實質上,它是一種競爭中,企業的信譽、形象、品牌和知名度已經成為企業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在市場...
吊頂行業企業文化的歧路
武俠片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同理,有人的商業環境就有企業文化。所以,企業文化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但是對企業文化進行有系統的研究并形成完備的理論,其歷史就僅僅只有數十年的時間。特別對于中國的吊頂行業來說,這還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就如同一個少年,面臨的問題很多,想法也很多,所以就不太會有目的地去思考人生觀的問題,也很少會進行有針對性的個人性格塑造一樣,在前期,吊頂企業的企業文化的實質往往就是老板文化或者是家族文化,企業很少會對這一方面去進行思辨;同樣,這樣的企業文化僅僅只是處于初始狀態,員工也很少有參與的余地。
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員工的增多,以及職業經理人的加入,原本濃厚的老板文化就被日漸稀釋了。同時老板們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堅持的行為準則開始被很多人詬病,在工作中因為文化上的分歧引起的碰撞也越來越多,并導致了職業經理人頻繁跳槽、團隊沒有執行力,甚至職業道德淪陷的情況日漸增多。在這個時候,吊頂企業的帶頭人逐漸對這一問題重視起來,于是企業文化開始出現在很多人的嘴邊,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對于下列的這些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年輕行業邁向成熟,進行企業文化塑造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了解這些弊端,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規劃未來。
一、企業假文化
很多吊頂企業的老板認為,所謂的企業文化就像一套VIS系統,重要的是標準和規范,他們希望通過借鑒、或者直接復制知名企業的經驗來“制定”一套屬于自己的、強而有力的“企業文化”,并讓員工遵守。他們認為只要這樣做,那么以前的難題就能迎刃而解。于是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各樣與企業實際情況并不相符的目標、愿景和宗旨被提了出來,天天喊口號,月月寫心得;而員工的外在形象也被納入規范,在穿著上學習銀行等公共服務機構。以至于現在在某些吊頂產業集中的區域,只要看到穿著深色西裝、打著領帶的,我們就可以斷定:這位仁兄十有八九都在吊頂企業就職。而在實際操作上,真正內涵的東西卻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確立誠信為本的理念,老板卻頻頻向供貨商或經銷商毀約;確立了質量立企的文化,實際上偷工減料……
筆者很不明白這些老總們是怎么考慮的,但是又非常欽佩他們這種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前面說過,筆者所認為的企業文化是包括企業組織的所有人在內,基于思想層面的認同,進而以集體方式進行表現的行為狀態。所以,像這種只規范行為,不謀求認同的做法一直是筆者所反對的,事實也證明,它不僅無法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甚至還會在員工心目中形成負面情緒。而那些本應該被重視、被提煉、被固化的的精髓卻在這種負面情緒下被消磨殆盡了。因此,筆者將其稱之為自欺欺人式的“企業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