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0來源:揚州漆器瀏覽量:
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 1.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指通體光素一色,不加華飾,《髹飾錄》中的所謂質色,就是指這種漆器本身質地的
我國用蚌片、蚌泡鑲嵌在漆器上作為裝飾的做法,早在西周墓中已有多處發現。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中發現鑲有不足2毫米厚蚌片的漆??,鑲嵌的圖案極其工整細致,證實了西周的螺鈿漆器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把我國螺鈿鑲嵌工藝的時間上溯到了西周。現今所見唐以前的漆器均用較厚的螺鈿片鑲嵌,宋代已有薄螺鈿漆器的記載,但未見實物。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薄螺鈿漆器中,有被認為是宋代器物的,而真正的薄螺鈿漆器是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薄螺鈿《廣寒宮圖》漆盤殘片,代表了我國元代薄螺鈿漆工藝的水平。明清兩代厚、薄兩種螺鈿漆器都很盛行,尤其是薄螺鈿的發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襯色螺鈿”出現得較晚,實物僅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晚期的嵌襯色螺鈿團花長方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黑漆嵌螺鈿圓盤。
9.犀皮
犀皮,又稱“虎皮漆”“波羅漆”。其做法是:先在器胎上用石黃人生漆調成稠漆,做成一個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輕輕將漆推出一個個高起的小尖,稠漆人陰干透后,上面再髹涂不同色漆多層,各色相間,并無一定規律,較后通體磨平。凡是突起的小尖,經磨平后,都圍繞著一圈一圈的不同漆層,呈現出了類似松鱗的花紋,其特征為“表面光滑,花紋由不同顏色的漆層構成,或成行云流水紋,或像松樹干上的鱗皴,乍看很勻稱,細看又富有變化,漫無定律,天然流動,色澤燦爛,非常美觀”。經過研磨露出的漆層斷面,斑紋運行、回旋的形態取決于地子起伏的形態,故《髹飾錄》有“片云、圓花、松鱗”等不同名稱。
關于犀皮漆器出現的時間,原來認為較早出現于唐代,其依據是現知較早的文獻資料——唐代袁郊、甘澤謠在《太平廣記》中講到犀皮枕,后有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提到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鋪,與游家漆鋪并列,證明當時已有制造犀皮的漆工作坊。令人欣慰的是,1984年安徽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中出土了一對黑、紅、黃三色相間的皮胎犀皮羽觴,其制作工藝已相當成熟,這一發現把我國犀皮漆工藝出現的年代提早了約六百年。明清兩代的犀皮技法已相當成熟,解放初期北京仍保存有以犀皮技法來制造漆煙袋桿的行業。
10.雕漆
雕漆是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等的總稱,其中尤以剔紅較多,且又常常與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結合。
剔紅的做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則二三十道,多則上百道,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紋。剔黃、剔綠、剔黑等的技法與之相同。剔彩則是在器物上分層髹涂不同顏色的漆層,當漆層達到一定的厚度時,根據圖案色調要求,需要哪種顏色,就將它面上的顏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飾錄》中所說“紅花、綠葉、紫枝、黃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這種方法剔刻出來的。
據《髹飾錄》記載,我國雕漆技法出現于唐代,但至今未見實物,宋元兩代雕漆技法已漸臻成熟,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樂時期果園廠生產的雕漆,技藝精湛,工藝達到歷史上的較高水平。明清兩代的雕漆數量較多,至清代晚期,雕漆技藝衰微而幾乎失傳,解放后,北京、揚州等地才重新恢復了雕漆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