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1來源:中國聚合物網瀏覽量:
引言 平遙古城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中漆藝文化是其有別于其它地方最燦爛的一枝民間工藝奇葩。今天的我們走進這座蒼蒼古城,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街兩廂店鋪里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漆器藝術品,游客在欣賞
二、悠久的傳統工藝
我國的漆器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據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一期《中國漆器》上一篇文章中記載,在余姚河姆渡古代墓葬中出土的較早的漆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據《史記》載,帝堯出巡的儀仗為彤車白馬,我推測彤車當是紅漆髹飾的車仗,因為帝堯生活的時代距今4200年,中國漆器藝術已經進入到成熟狀態(tài)。《周禮》中有“周制于車漆飾愈多焉”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三家分晉故事中記載,“趙襄子較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居傾之,豫讓又漆其身為厲……”
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歷史上曾廣有漆樹分布,我們的先祖較早發(fā)明了天然大漆的采集、加工和使用,較早創(chuàng)造了精美的漆器藝術,并廣泛應用于宮庭器皿的裝飾。數千年來,漆器藝術日臻完善,到明代時,工藝大家范大成集古來漆藝之大成,著《髹飾錄》一書,對漆器藝術的提高、推廣和應用起到重大作用,明式家具至今仍然是我國家具業(yè)的峰巔便是較有力的明證。明清以來,我國的漆器藝術逐步形成了揚州、福州、北京、西安、平遙等不同地域特色的漆器藝術流派。平遙古城位于晉中平原中部,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培育了發(fā)達的商業(yè)經濟,平遙古城是晉商的發(fā)祥地,商家優(yōu)雅生活的需要和強大的財力支持,為漆器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走向全國的平遙商人有條件接觸和接受各地漆器藝術的精華,因而推動了平遙漆器集各地漆器藝術之長,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在平遙地方,古來大戶人家的居室陳設大多是漆器家具,而且影響到晉中一帶的民俗民風。
傳統漆器工藝十分復雜,就原理來說,靠前道工序是制胎,即用優(yōu)質木材(大多用優(yōu)質椴木或優(yōu)質柳木)制成木胎,也有皮胎、布胎或紙?zhí)サ摹5诙拦ば蚪信椋从谜荷洗笃岬穆槠ぞ鶆虻嘏谔ッ嫔希ê髞碛信榧埖模楹蟮奶プ永喂坍惓!5谌拦ば蚪袙旎遥从么笃嶂瞥傻钠嶂覞{(后來有用豬血灰的)均勻涂掛在胎面上,每掛一道灰待干了之后要打磨平整,然后再掛第二道灰漿,通常要掛四道或五道灰,表面較后一層灰漿要用細灰,打磨要特別平整光滑,制作的灰胎不許有任何瑕疵。再一道工序是煉漆,即將采集到的天然大漆用細布過濾,除去雜質,然后用特制的器具和特別的配方,配制成可使用的或黑或紅的生漆(熟漆要將生漆和桐油加熱配制,另有一套工藝)。髹漆所使用的刷子也是不一樣的,要用牛毛特制,叫漆栓。用漆栓髹飾上生漆之后,要把漆胎放置到特別的陰房中陰干,因為在通常條件下大漆是干不了的。陰房須有充足的水分,陰房的四壁和地下要定時噴水,以保持足夠的濕度,而且還要保持一定的溫度。靠前道漆層干了之后,要細細打磨平整之后再髹飾第二道漆,如此髹飾多道生漆,直到漆層達到一定的厚度。普通漆器要上到四道漆層以上,雕漆要上到數十道,甚至更多。以黑漆制品為例,較后一道面漆干了之后,為了達到漆面黑亮如鏡的效果,漆器藝人要用特制的椴木木炭細細打磨漆面,而后用人的頭發(fā)蘸上麻油再細細打磨漆面,待漆面基本光滑之后,較后用手掌蘸上麻油和特制的細磚灰面反復打磨漆面,直到光亮如鏡,故而叫作推光漆器。優(yōu)良的漆胎非常結實,不怕水,不怕燙,據說日本人入侵平遙之后在一家財主家搜到一頂大漆棺材,任憑日本兵刀砍斧劈,愣是砍不爛劈不壞打不開,急得日本兵朝棺材開了一槍也沒將棺材穿透。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漆器的堅固,古墓葬中的出土漆器更是現實的明證。
三、輝煌的藝術成就
追溯平遙漆器的歷史,據說在唐代已成規(guī)模,明清達到完美,成為皇家貢品。大約在十八世紀中葉,平遙商人冀斗龍將平遙漆器運往新加坡,這是平遙漆器靠前次走向世界。以后冀斗龍在平遙城開設“鴻錦信”漆器坊,招收七十多名徒工,這是平遙漆器較早有記載的作坊名。在鴻錦信之后,平遙漆器進入到又一個快速發(fā)展期,在嘉、道、咸、同、光時期,平遙城內有漆器鋪十四家,其中成就較高的一位漆器大師名叫王春。王春大師繼承了平遙漆器的全部傳統工藝。在王春之后,又出現了閆道康、馬永富、趙學林三位漆藝大師,時稱平遙漆器的狀元、榜眼、探花郎。到了二十世紀初,平遙城出現了合成泰、晉源亨、京元通、公仁泰、富誠泰等多家漆器鋪,漆器藝人隊伍發(fā)展到300多人,其中以富誠泰漆器鋪的名望較高,因為富誠泰出了一位平遙漆器藝術的集大成者,漆藝大師喬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