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3來源:涂料與涂裝資訊網瀏覽量:
摘要:介紹了藻類的概念、分布及特性,分析了國內外漆膜抗藻測試方法及其評價標準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為了正確評價漆膜的抗藻性能,并結合我國涂料行業的實際情況和測試方法滯后的現狀,討論了我國制定&l
2.漆膜抗藻測試標準化[3-7]
漆膜抗藻試驗及抗藻漆膜的質量評價涉及化工、環保、生物等多個學科,故標準的制定和應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具體情況不斷創新。目前用于漆膜抗藻性能測定的標準主要是ASTMD5589和SS345。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于1994年制定漆膜和涂層抗藻性能測定方法ASTMD5589于1997年進行了修訂,并于2002年重新經過核準,ASTMD3274和ASTMD4610是用微生物(真菌的或藻類的)生長或污物堆積來評定漆膜表面損壞程度的方法,不適合用于評定漆膜的抗藻性能,而ASTMG29則用于測定塑料膜抗藻性能。新加坡于1990年制定了裝飾用抗藻乳化漆標準SS345,并于1999年進行了修訂。我國制定的《漆膜抗藻性測定法》國家標準于2008年頒布實施。
2.1漆膜抗藻試驗方法及評價標準
2.1.1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標準ASTMD5589
(1)測試藻種: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或Chlorellasp)、Ulothrixgigas或桔色藻(Trentepohliaaurea)、芬芳桔色藻(Trentepohliaodorata)、四尾柵藻(Scenedesmusquadricauda)、顫藻屬(Oscillatoriasp)或眉藻屬(Calothrixsp),采用其中的4種藻混合接種進行抗藻性能測試。
(2)操作步驟:首先制備藻種接種劑,將藻種接種Allen培養基平皿或BBM培養基平皿,(25±2)℃光照培養7天,然后用少量無菌水收集藻種,絲狀藻類需用組織研磨機進行均質處理,并用無菌水調整濃度為106cfu/mL,然后將各種藻種液等體積混合在一起,作為接種劑備用;同時制備漆膜樣品,將載體(濾紙、玻璃纖維、畫紙等)剪成2.8cm×2.8cm方塊,用刷筆刷上一層均勻厚薄一致的漆膜,室溫干燥24~72h。將制備好的試樣塊放入已凝固的Allen平皿中央;然后接種,用層析噴霧器將混合藻種液均勻噴射到樣品的表面,確保表面被接種液覆蓋,但液體不要過多。較后將接種后的樣品放入培養箱,溫度為(25±2)℃,相對濕度≥85%。每天光照14h,培養3周,保持樣品表面濕潤,每周檢查藻種生長情況。
(3)結果評價:根據藻類在漆膜樣品表面生長的情況,漆膜抗藻性能分為5個等級,0級樣品表面沒有藻類生長,表示抗藻性能較好,4級抗藻性能較差,漆膜表面大部分已長滿藻類。
2.1.2新加坡標準SS345
(1)測試藻種:芬芳桔色藻(Trentepohliaodorata),采用單一藻種進行抗藻性能檢測。
(2)操作步驟:首先培養藻種,然后用組織研磨機進行均質處理,并用BBM培養基調整葉綠素含量為(0.3±0.1)mg/mL作為接種劑備用;同時制備漆膜樣品,將涂料直接涂刷在9cm的培養皿內底部,干燥過夜后再刷第二遍。然后將樣品放置在不同的光照、溫度和紫外光條件下進行老化試驗,老化試驗結束后接種2mL藻種液于培養皿樣品上,涂抹展開覆蓋整個培養皿表面,同時設對照空白樣品。將接種好的培養皿置于室溫(1000~1400lux光照強度)條件下培養,每天光照14h,保持樣品表面濕潤,培養8周,如果空白樣品表面沒有藻種生長,則試驗無效,需要重復進行本試驗。
(3)結果評價:如果測試樣品表面沒有綠色藻種生長,漆膜具有抗藻性能,樣品表面長有綠色藻種,則樣品沒有抗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