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我國瓷磚產量為45.17億平方米,同比增長5.8%;2013年前三個季度,我國瓷磚產量達到71.1億平方米,同比增長4.6%。
6.營銷新動向
渠道下沉:三四線市場全面發展,經銷商扁平化擴大,縣、鎮級的分銷商紛紛獨立扁平,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進程進一步繁榮了三、四線市場的瓷磚產品銷售。
工程比例上升:精裝房比例不斷加大,如:萬科地產現在是100%的經裝修房;現在廣州、深圳超過50%的新建住宅都是經裝修房;沈陽已經出臺二環內不允許毛坯房的政策。經濟適用房大量增加,檔次也不斷提升。
品牌集中度增加:盡管陶瓷磚行業由于產品的品種花色眾多,消費層次從高到低差異極大,不太可能像水泥、玻璃行業形成寡頭。但近年來的發展,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鼓勵了品牌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方向。
多產品、多品牌、多店面經營:經銷商為了更好地占有市場,逐步擴充自己的經營品牌,從單一產品向多個產品,從單一的品牌向多個品牌,從單一店面向多個點面發展。如:杭州東箭建材旗下代理了TOTO、箭牌、東鵬、金意陶、法恩莎、安華、美加華、高寶、萬斯敦品牌,在杭州轄區內有加盟店60余家,經營面積達到50000平方,同時還擁有分銷商150余家。而總部在北京的遠東神華目前經營的品牌有法恩莎、安蒙、歐神諾、L&D、冠珠等國內外知名品牌。
跨地域連鎖經營模式:華耐集團是國內較早實現陶瓷建材連鎖化經營的企業。華耐集團旗下較大的體系——華耐立家建材連鎖目前已成為國內較大的瓷磚零售企業,也是國內較為成功的建材流通企業之一。2010-2011年度,華耐立家建材連鎖得到迅猛發展,在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四川、山東、江蘇、山西、河北、安徽、云南等地建起246家自營店、103家加盟店、176家分銷商,成為集家居建材流通、衛浴制造、整體家裝為一體的現代化大企業。2012年華耐立家陶瓷方面的銷售超過20億元,如果作為單一陶企規模可以進入前十的水平。類似的還有廣東惠泉美居北京遠東神華。
混合營銷體系組合:混合營銷體系組合,主要是部分陶企調整一貫的區域代理體系而融入部分地區的分公司制。隨著精裝修房的比例不斷提高,工程項目的銷售不斷增加,分公司溶于區域經銷代理制的營銷體系開始出現。陶瓷磚產品營銷整體戰略的調整與各種方法的嘗試主要是圍繞著品牌、渠道、終端的建設。這幾年不少陶企都作了這方面的嘗試,雖然有些開始是因為對一些地區經銷商的業績不滿意而作出的調整。比較典型的東鵬陶瓷,目前在上海、廣州、深圳、西安、薩索羅等地設立分公司,近幾年并取得不菲的業績。一些大型陶企的產品營銷將可能集區域經銷、分公司體系、建材超市、電子商務于一身,尋求較大利益化。
7.瓷磚產業新格局
在經歷了多次建陶產業轉移之后,我國瓷磚產業的新格局已經形成,原有的佛山陶瓷引領四大產區的基本產業格局已經正在被打破。廣東、福建、山東、四川四大產區建陶產量在2008年之前一直占有全國產量的80%以上,現在四省瓷磚產量占全國產量份額由2008年的84.37%下降到2012年的65.74%。這個數據未來還將繼續下降。
全國瓷磚產業廣東、福建、山東、四川四大產區的概念已經被徹底推翻,2011年年底發布的《全國瓷磚產能報告》顯示:江西省陶企每天生產制造瓷磚的產能達到331.61萬平方米,超過四川省250.95萬平方米,瓷磚生產制造產能全國第四大;從統計數據來可,2008年江西省建筑陶瓷產量僅一億平方米,全國第七,2009年增長134.4%(產量達2.43億平方米,全國第六);2010年增長98.65%(產量達4.84億平方米,全國第五);2011年增長23.75%(產量5.93億平方米,全國第五)。2012年增長6.9%,產量6.39億平方米,超過四川成為全國建陶產量第四。
在建筑陶瓷產業轉移重新布局的過程中,佛山地區的陶瓷廠大量減少,近幾年來,廣東陶瓷磚產量幾度下降。但是由于轉移到內地的陶瓷磚生產制造企業,普遍都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綜合發展條件遠不如在廣東地區,在產業轉移的后期,更多陶企選擇了在廣東省內轉移擴張(如:恩平、開平、云浮、英德等),或選擇與廣東人文地理比較接近的廣西地區發展,廣東省的陶瓷磚產量又有所增長。根據2011年的《全國瓷磚產能報告》,廣東省仍然是我國瓷磚的較大生產制造產地,生產線總量、總產能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盡管近年來佛山地區的瓷磚企業數量明顯減少,但在肇慶、清遠、恩平等地大量增加了陶瓷磚生產線。以佛山陶瓷為中心的廣東陶瓷磚在全國的龍頭地位仍然存在。
目前全國陶瓷磚產區靠前梯隊廣東(2012年產量:22.27億平方米)、福建(產量:21.71億平方米)、山東(產量:9.32億平方米)、江西(產量:6.39億平方米)、四川(產量:5.82億平方米)。2012年年產量之和65.51億平方米,占全國總產量72.85%。目前全國陶瓷磚產區第二梯隊(1~5億平方米產量)有:遼寧、湖北、河南、廣西、陜西、河北、重慶、湖南八個省市地區,2012年年產量之和20.58億平方米;占全國產量22.89%。
高速發展、擴張的同時,產業格局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舊的產業格局正在開始打破,新的產業格局雛形正在逐步形成,然而新的產業體系尚未全面構成,換句話說就是發展的新產業格局打破了舊的產業格局,顯露了建陶產業新格局的一些發展方向,但距穩定的建陶產業新格局的形成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此新形勢、新格局下的建陶產業與產區發展已經受到行業、政府與陶企的普遍關注。近幾年我國建陶產業的發展明顯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是擴張,“十一五”期間產量成倍增長,連續八年產量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二是產業轉移,佛山陶瓷產業轉移是我國建陶發展史上較大的一次產業轉移,佛山陶企在全國各地建廠圈地4萬多畝;其三是整治提升,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實質的整治提升,使佛山地區關停轉的陶企達70%,山東淄博產區陶企關停轉近50%,福建晉江產區已經明顯感到這方面的壓力,夾江產區已出臺了相應的政策,甚至高安產區政府也有所動作;其四是再布局,從表像上看幾乎就是遍地開花,新興建陶產區如雨后春筍,廣東的河源、恩平、云浮,江西的高安、景德鎮、豐城,廣西的藤縣,湖北的當陽、蘄春,湖南的岳陽、臨湘、衡陽、茶陵,遼寧的法庫、建平,陜西的咸陽、寶雞,安徽的淮北、蕭縣,河北的高邑、內蒙的鄂爾多斯、山西的陽城、河南的鶴壁,內黃,云南的易門,新疆的米泉等等。前幾年(2009~2011年)每年建陶產品產量增長超過50%的省份平均有8個,其中大部分都是超過100%。
佛山陶瓷的概念正在向全國各地滲透,原先佛山陶瓷一枝獨秀的概念正在擴大、變化,沒有出現像很多人擔憂的逐步淡化。隨著佛山陶瓷的大規模轉移,佛山陶瓷的概念越來越寬,越來越模糊,目前沒有逐漸淡化的跡象,隨著其范圍的擴大,將來是否會被淡化,值得注意。全國建陶產區進入了群雄紛爭的后佛山陶瓷時代。由于物流成本的比重增加,建陶產品市場區域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并直接導致了生產制造區域化。由于建陶產業集群性的特征,但過于集群又易導致環保與能耗的壓力,新的建陶產業格局將全面表現出大范圍的相對分散,小區域的有限集中,(也許一地集中100-150條生產線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規模)。在建陶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新興建陶產區彼此將在原材料優勢、能源優勢、相關區域優勢等方面的競爭中逐步完善新的建陶產業格局與產業體系,各個建陶產區將完成自身的產業定位,我國建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正在形成的瓷磚產業新格局將對老牌瓷磚產業基地(如:淄博、夾江、閩清、晉江、佛山等)的產能、銷售、品牌等各方面都將形成沖擊。受沖擊較大的可能是淄博陶瓷,其次是福建陶瓷與四川陶瓷。佛山陶瓷由于其家喻戶曉、有口皆碑、名聞遐邇的區域品牌特征,佛山陶瓷發展總部經濟的戰略,使佛山當地聚集著更多的陶企總部及機械裝備、色釉料配套企業,佛山陶瓷的區域品牌的實際效益仍在不斷強化,佛山陶瓷產業轉移引起了佛山陶瓷概念的變化而沒有淡化。2010年、2011年大量佛山陶企將戰略的重點放回到廣東(恩平、開平、清遠等地)、廣西,泛佛山陶瓷的概念與廣東陶瓷的概念越來越模糊。
佛山陶瓷產業轉移及我國瓷磚產業新格局的構建已經進入尾聲,我國瓷磚產業新體系正在形成,后佛山陶瓷時代開始來臨,我國瓷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8.國家產業政策加大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近幾年國家出臺一系列的產業政策法規,直接影響我國瓷磚產業的發展。如:《建筑衛生陶瓷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21252)》、《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4)》等。
2010年福建晉江政府發文《晉江市陶瓷行業污染深化整治工作方案》(晉政文〔2010〕442號),下達了晉江市陶瓷行業限期淘汰煤氣發生爐使用天然氣的工作計劃。下屬鄉鎮紛紛發文承諾2013年9月底之前完成全部“煤改氣”工作計劃。2012年10月廣東清遠市政府就也出臺了《推進陶瓷企業“煤改氣”工作實施方案》,類似的還有江西高安市政府、廣東肇慶、遼寧法庫、山東淄博。事實上,強制所有陶企使用天然氣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后,全國仍有不少產區可以使用煤制氣,就意味著政府在正面制造行業的不公平競爭;如果大家都完成“煤改氣”,天然氣的供應是否能夠保證(當年夾江產區就是無法保證天然氣的供應,而有不少陶企轉用煤制氣),建陶產業是一個連續性生產的產業,如果因為斷氣(無法持續供應充足的天然氣)而造成的損失由誰來承擔負責;天然氣是被壟斷的,以后它的價格波動是依據什么機制,誰來監督。
2013年4月工信部發布JC/T2195-2013《薄型陶瓷磚》行業標準發布。較近工信部較近在其官網公開征求對《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的意見(2013年10月8日截止)。《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準入標準》正式發布開始實行,勢必對行業的下一步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