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2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8月9日,由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與廣東省南澳縣人民政府、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南澳一號與海上陶瓷之路”學術研討會在南澳開幕。在為期3天的時間里,來自省內外的60多名專家學者將圍繞著“南澳一號”個案,粵東港口及海上陶瓷之路,海上交通與貿易,歷史文獻與海外交通史等議題進行深入的研討。
【建材網】
8月9日,由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與廣東省南澳縣人民政府、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南澳一號與海上陶瓷之路”學術研討會在南澳開幕。在為期3天的時間里,來自省內外的60多名專家學者將圍繞著“南澳一號”個案,粵東港口及海上陶瓷之路,海上交通與貿易,歷史文獻與海外交通史等議題進行深入的研討。
汕頭“南澳一號”于2007年5月被發現,沉船的位置在南澳島的東南內側,距島陸地的較近距離為2公里,海域水深平均為25米。船頭方向為云澳港。據2010年的發掘,基本認定船體長27米,較寬7.5米。6年多來發掘出水文物3萬余件,其中瓷器較多,其次是陶器、鐵器、裝飾品等,還有4門大炮及植物種子等重要文物。2010年列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一號工程”。
關于本次研討會,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羅仰鵬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汕頭“南澳一號”水下考古發掘意義重大。“南澳一號”的發現再一次印證了“海上陶瓷之路”的存在,證明了明代萬歷年間的貿易已經跨越“朝貢貿易”,是華南沿海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陶瓷之路”也象征著文明和開放的中國與世界更緊密相連。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開放之路、強盛之路,更是對話之路、和平之路。開展學術研討將加深對南澳“海上陶瓷之路”重要通道戰略地位的認識。“南澳一號”的發現證明了南澳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進行貿易的重要場所,是國際貿易貨物的轉運、集散中繼站與必經之路。“南澳一號”成為印證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和歷史見證。對研究當時的生產、經濟、外貿情況以及明代的航海史和造船史都有很重要的價值。羅仰鵬指出,“南澳一號”拓寬了諸多學術研究課題,如沉沒原因、沉睡時間、始發港及目的地、行駛路線、打撈時為水下遺址定位、擾層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護等。他認為,“南澳一號”將為汕頭乃至潮汕帶來新的發展定位。“南澳一號”水下考古的發掘使汕頭加強了海洋強市的發展戰略,提出構建現代海洋集聚區,將汕頭打造成為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建設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的生態濱海旅游示范區,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旅游城市。
據悉,研討會期間,專家學者還將考察海防史博物館及“南澳一號”展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