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9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對于那些知名度不高的企業而言,為了推廣活動或是宣傳品牌,最喜歡做的就是去找一些草根大號轉發企業的信息了,并通過造勢來營造出一種十分火爆的假象。這些的做法其實已經沒有什么效果了,影響者不是僅僅獲得大量的眼球關注就夠了,而是找到那些能夠影響到客戶行動的人。
【建材網】對于那些知名度不高的企業而言,為了推廣活動或是宣傳品牌,較喜歡做的就是去找一些草根大號轉發企業的信息了,并通過造勢來營造出一種十分火爆的假象。這些的做法其實已經沒有什么效果了,影響者不是僅僅獲得大量的眼球關注就夠了,而是找到那些能夠影響到客戶行動的人。
但很多企業仍然對于尋找草根大號的轉發樂此不疲,也可以說,很多企業或是營銷人只不過是做做樣子,追求個形式,并沒有真正花心思去做。下文總結目前企業品牌在做影響者營銷的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單純追求大號紅人,以“量”定影響者的影響力
以前的大號轉發還有點市場,但現在越來越行不通,消費者們也變得越來越聰明了。與此同時,大號紅人也為了追求自己的“影響力”而大量制造很多僵尸粉來充數,至少在表面看來有很大影響力,至于到底是否對目標受眾產生影響,或許品牌商和營銷人并不關心,他們看到的只是那些數字。
粉絲量巨大的大號,或者名人轉發,和之前電視廣告找四大天王做代言一樣,在曝光度上有一些提升,但從“影響粉絲做出行動”這個角度來說,幾乎不起作用,試問,你會因為劉德華代言一款電視機而考慮購買嗎?
不過,目前因為沒有合理的評價一個人影響力的標準,也使得很多企業品牌在選擇影響者的時候衡量的指標偏少,有的時候只能從粉絲數量上做一些比較。
誤區二:不考慮內容與選定“影響者”受眾的的匹配度
譬如筆者就關注了一個@冷笑話精選的賬號,內容都是一些搞笑的人,偶爾也大笑一下,緩解心里的各種壓力。但后來發現這個賬號也經常轉發一些帶淘寶鏈接的促銷廣告,比如一些減肥產品,衣服鞋子等。不知道其他" >其他粉絲的選擇是怎樣的,至少筆者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大號的轉發而去購買這些東西。其實想想也覺得這樣的效果也不會好哪里去,因為這些內容和受眾要的不僅不匹配,反而會影響到其粉絲的忠誠度和熱情。
誤區三:不重視普通消費者的真實感受
在通常觀念中,普通的消費者不算影響者,他們沒有眾多的粉絲,對于他們的反應可以不予太多的理睬,但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拜社會化媒體所賜,在人人有微博,人人有微信的時代,每一個人在影響力這個事情上是非常民主的,小小的一個消費者力量雖小,但是若干個這樣的消費者集結起來就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一個不滿意的消費者在沒有微博的年代,他把自己對于一個企業不滿意的遭遇告訴別人的成本比較高,而在現在,他只要在微博上發一條微博,順便在@他的幾位好友,幾位“愛管事”的公知,甚至是@給你的競爭對手,試想看看,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
很多公司就在這上面災殃了,普通用戶的抱怨并不在意,豈料較后竟然演變成一場公關危機。這也讓很多消費者對該品牌不再信任,此刻你還能說他不算影響者嗎?
在想想我們在淘寶購物的時候,一條差評就足以取消對于一個產品的下單的決定。因為現在的消費者是聯接的消費者,這也使得我們不能用原先的觀念去看他們,必須要重視每個消費者的抱怨求助和反饋,及時的給予他們幫助,即使他們的粉絲沒有多少,但也沒有人保證他不能影響到別人做出行動。
記住,你面對的現在的消費者,不是一個人,是因為社會化媒體聯接在一起的一個有強大影響力的群體,牽一發而動全身。
誤區四:用“錢”誘惑“影響者”,而非靠好的產品和服務
真正的影響者在在某一領域有著自己熱情和洞察的人,他在這個領域影響力和權威的或者靠的就是對一個話題的熱情、高質量內容的產生以及樂于分享這些因素而獲得的,同時也是一個相對比較客觀中立的角色。“影響者營銷”是企業品牌靠自己獨特的產品(內容)和優質的服務去打動“影響者”,影響者由衷的去幫助你向他的粉絲傳遞,鼓勵其粉絲做出行動的一個過程,這也是和現在的“大號轉發”、“找紅人”的本質區別。
綜上所述,“影響者營銷”這個事情,并非只是找一個粉絲巨多的大號轉發一條內容那么簡單,而是一個結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辨識出能影響你客戶做出行動的真正影響者,和他們建立關系,通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去打動他們,影響他們去為你在他們的受眾中傳播、影響他的受眾做出行動的過程。
這個過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也并非只是做一兩個活動就可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