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來源:北京商報瀏覽量:
798藝術區內路口旁的“紅石頭”已成為園區內的標志之一,而這件本名“漆山”系列作品的作者朱青生,近日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漆山交流的文獻”展上,系統梳理了這一長達24年“漆山”活動的脈絡。
【建材網】798藝術區內路口旁的“紅石頭”已成為園區內的標志之一,而這件本名“漆山”系列作品的作者朱青生,近日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漆山交流的文獻”展上,系統梳理了這一長達24年“漆山”活動的脈絡。
本次展覽系統地展示了朱青生關于漆山引起的十個問題的討論,簡稱“漆山十事”。這十個問題分別是:自然本質、自然雕塑、自然材料、回向自然、自然償還、山河一片紅、污染與環境、青綠山水中的朱印、自然在現代社會的公共化、藝術品作為物本身。
“漆山”較初緣起于朱青生的一個想法,將桂林的一座山漆成紅色。這個表面上看似荒誕不經的想法,多年來不斷被質疑、被追問、被討論,有人為此憤憤不平,有人為此震動感懷,甚至有油漆廠老板愿為這個行為贊助油漆……事實上,這并不是一個異想天開,背后凝聚著藝術家、思想家的朱青生多年對自然本質和人的存在的深刻反思。于是,漆山文獻展由此形成。
24年來,朱青生在不同時空中實施的“漆山”計劃,致力于把作品變成自然對象本身,讓藝術作為人的創造物回到物本身。“漆山”相對于約瑟夫·波伊斯的“社會雕塑”,是一種對藝術陳規的根本顛覆的“自然雕塑”,是思想與現實彼此的越境干預。朱青生的“自然雕塑”將人為的“作品”重新交還自然,借此對文明的歷史清理,而向自然償還的儀式正是作品的展場所在。由概念、作為、趣味和覺悟的高度統一,山漆與不漆不再是問題,“漆山”計劃重要的是藝術家在現世喧囂中的處變不驚,把對自然的敬畏再一次提示,20年中持續不綴的心志本身成為公共藝術。
去年,朱青生歷時20余年的漆山文獻在798藝術區首次公開呈現,就引起藝術界的重視和廣泛討論。作為一個觀念的實驗,展覽本身也如同思想般生發、蔓延。繼北京展之后,漆山展開始了在全國各大美術學院的巡回,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是這個巡回展的第二站。據悉,接下來漆山文獻還將走進武漢、西安等地的美術院校,并繼續著不同的討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