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5來源:新聞晚報瀏覽量:
數年前,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個產自明朝永樂時期的云龍紋剔紅盒子以1193.8萬港元成交,這一得標價讓許多普通收藏愛好者費解不已。實際上,剔紅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收藏價值不容小覷。 剔
【建材網】數年前,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個產自明朝永樂時期的云龍紋剔紅盒子以1193.8萬港元成交,這一得標價讓許多普通收藏愛好者費解不已。實際上,剔紅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收藏價值不容小覷。
剔紅——福壽碗
中國是漆的發明國,使用漆的歷史至少有7000多年。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又賦予了漆藝術有了獨特的民族形式——剔紅。這一工藝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鼎盛于元明,清代乾隆以后又有一定發展。剔紅工藝復雜,同時還浸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歷史上有不小數量的剔紅散落在世界各地,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所珍視。
器物雕刻的藝術
剔紅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即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幾十層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紋樣。根據漆色的不同,有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紅器較多見。此技法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時期,發展于明清兩代。剔紅是非常民族化的一種精美工藝品,運用精湛的雕刻技藝賦予了漆器華麗的氣質,工藝繁復,技藝要求高,制作周期長,所以古董級的剔紅存世量很小,每一件都值得珍藏。
剔紅工藝主要分三個大部分,制胎,髹漆,雕刻。胎有金屬非金屬之分,髹漆就是刷漆,共要幾十道、上百道,甚至有達到兩三百道的。一道刷好了,要等半干才能刷第二道。為防龜裂,漆不能烘干,不能曬干,一定要在室內陰干,每天一般只能刷一道,較多兩道。工藝的特殊性決定了剔紅的漫長制作周期,少則數月,多則經年。
中國人尚紅,此類作品大部分是紅的,小部分才是綠的、黃的、黑的或其他" >其他顏色的。對于這些可相對的稱剔綠、剔黃、剔黑、剔犀也可籠統地稱作剔紅。剔犀一般為一道黑,一道紅,有特殊的藝術效果,有點像犀角的紋路。富有想像力的古人將剔犀兩字冠與了這種藝術品。
永樂年間創高峰
對于剔紅的收藏鑒定,我們可以通過剔紅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區別鑒定。精美的古董級剔紅存世量不大,鑒定并非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