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7來源:新民網 瀏覽量:
一門藝術,要火起來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人才(創作者),一是市場(消費者)(薦:漆藝家唐明修----華盛頓藝術演講會)。 中國漆器的復興,已經進入當下歷史與文化的機遇,藝術家與市場都準備好了嗎? 日
日本人也經常到福州來學習觀摩,我們在關鍵技術上是保密的。今天日本漆器的不少工藝是從我們這里學到手的,但我們好幾種秘技他們始終不會。比如薄料、彈染工藝,一定要以少女手掌較細嫩的部位來做,才能將摻有金銀箔粉的彩漆均勻地抹在漆器表面,使其過渡自然(薦:漆藝名詞解釋之六)。再比如勾畫金線,那支特殊的筆是用入冬后從老鼠背上采集的毛做的,十幾根做一支,甚至三五根做一支,纖細而有彈性,如此才能畫出神采來。這種筆日本人不會做,想從這里買,廠里不給。當時臺灣同胞也來學,這個我們就比較慷慨(薦:甘而可先生的菠蘿漆)。但是后來外貿放開了,壟斷局面被打破,大家看到漆器有利可圖,一哄而上,大小工廠開了許多,資源、技工出現了緊張。在激烈競爭的態勢下,有些人就用上了腰果漆和化工漆,以降低成本,縮短工時在激烈競爭的態勢下,有些人就用上了腰果漆和化工漆,以降低成本,縮短工時。魚目混珠的產品在市場上低價傾銷,加上消費者和批發商一再壓價,這樣一來劣幣驅逐良幣,‘一脫’、‘二脫’入不敷出,產品也賣不出去了,大家一起死光光。”
其時,日本和臺灣的收藏家紛紛到大陸低價收購福州漆器,連機場免稅店里的商品也被買空。為此,此間媒體發出聲聲哀鳴:“中國漆器徹底完了,今后要看中國漆器,只能去日本了。”
欲解倒懸,供需雙方齊努力
為緩解這一倒懸之勢,頭頂經委副主任冠冕的陳碧玉又被福州市政府任命為市工藝美術行業管理辦公室兼市工藝美術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開始對漆器行業進行保護和發展(薦:徽州漆器制作技藝)。她先以“二脫”為漆器工藝保護基地,召集了一部分在家賦閑或在家庭作坊里打工的漆工和技術人員,還辟建了一個漆器制作工藝流程窗口供游客參觀。不久在陳碧玉的主持下建成了國家傳統工藝地理標志,2006年福州脫胎漆器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福州市政府有關部門頒布了脫胎漆器生產的統一標準。
現在,基地設有產品陳列室,展示歷代大師的作品,一般產品也有出售,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薦:涂料百科:大漆詳解)。
在車間里,記者看到工人們做的產品還是傳統的,器型與圖案就那么幾種,披麻披灰的程序一絲不茍。記者還看到了數十件佛像,有的甚至高達兩三米,金箔貼滿。據工人說都是廟里訂的貨,生意不錯(薦:臺灣高校學子與春秋時秦國名醫脫胎漆器塑像合影)。
脫胎漆器產品生產的周期比較長,工藝復雜,勞動條件艱苦,對技術要求又特別高。一件漆器按工藝須上幾十道漆,每道漆得干了之后再上后面一道,陰干時對天氣的要求也很高,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濕,陰天較佳,為此工人們得常常加班。畫一個高一米多的瓶子,比如富貴牡丹,工筆滿工,一個熟練工人得畫一兩個月,得3000元。一位老師傅對記者說:“干我們這一行,過去都是師承的,你得有一兩招絕活才能吃飽飯一位老師傅對記者說:“干我們這一行,過去都是師承的,你得有一兩招絕活才能吃飽飯。但是師承關系也有缺陷,技術總是上不去,師傅得留一手啊。現在有美術學院開了漆藝系,比如廣東美院、清華美院和本地的閩江學院都有,但學生畢業后都不愿干這一行,太苦太累(薦:何必闊的“夾貯漆藝”文化遺產)。室內不能開電扇,更不能開空調,一切順其自然。那個臟啊,還有刺鼻的味道。有人受不了,只干了一天就走人了(薦:城口山神漆器)。每個人對大漆這東西都要過敏懂不懂?渾身起泡,奇癢難忍,還不能抓破,一破就出水結疤,每個漆工都得熬過這一關,有的人一輩子過敏。東方的漆藝術家唐明修——
今天的孩子怎么受得了?他們轉行啦,搞設計或家裝啦。”
陳碧玉補充說:“別說大學畢業,中專畢業生都想坐在辦公室里對著電腦看一天,圖舒服(薦:江西上饒出臺辦法確保“非遺”后繼有人)。現在的就業結構和就業觀很成問題,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當白領,輕視手工。而在日本,漆藝師動不動就成了人間國寶,整個社會對傳統工藝都無比尊重。我早就呼吁過,政府對工藝美術要扶持,如果你選擇傳統工藝,學院就包下你學習期間的所有費用,畢業后入行工作也要有基本保障。現在我們實行大師津貼制度,確定了幾名工藝大師,他們帶學生的話,我們就給500元津貼。”
去年中央電視臺在福州拍了幾個星期,做了一檔節目《天趣人意》,專題介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福州脫胎漆器,播出后效果很好。有一批收藏家跑到福州來找漆器,價格一下子翻了幾倍,早幾年賤賣庫存的廠家都后悔不迭有一批收藏家跑到福州來找漆器,價格一下子翻了幾倍,早幾年賤賣庫存的廠家都后悔不迭。
在福州記者遇到一對在閩江邊上開茶莊的年輕夫婦,他們早幾年就收了許多漆器和漆畫,其中不乏大師的精品。“升了,十倍都不止啊!”
更有代表性的是上海漆器收藏家劉國斌,是一家著名跨國公司的東南地區總經理,后他又與朋友合伙創建了一個外貿公司,在福州有了相當的積累后就進入藝術品收藏領域。2004年的有一天,他們與一位即將去加拿大移民的朋友說起此事,希望他回購中國流散文物,朋友建議他們購買價格處于谷底但很有市場潛力的漆器和漆畫。并將他們引見給福州漆藝家唐明修,唐明修為了探索漆畫創作的更大可能性,效法古人大隱于市,在福州的“后花園”北峰苦行僧般地住了11年,獨自與大漆對話。劉國斌去拜訪后大受感動,從此結為摯友。加之唐明秀的作品路子很正,對材料與工藝的研究很透,作品體現了不同凡響的品質,他與朋友就斥資購買了一批,現在這批作品升值至少五六倍。為收藏與推廣漆藝,劉國斌與他的朋友還成立了一個漆藝公司,準備像星探一樣去發現有潛力的漆藝家,將他們的作品包裝后推向更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