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4來源:科技日報瀏覽量:
日前,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該標準將從2011年10月1日起實施。 “中國稀土行業的關鍵是污染問題。”稀土行業專家、中國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
【建材網】日前,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該標準將從2011年10月1日起實施。
“中國稀土行業的關鍵是污染問題。”稀土行業專家、中國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王國珍對媒體說。他表示,《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將提高稀土的“環保門檻”,使稀土行業快速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我國稀土產量占全球90%以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成為世界上較大的稀土開采國。但與此同時,該行業快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日益嚴重。
“目前稀土污染較主要的原因是,稀土開采后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沒有得到有效補救,濫采濫伐現象比較嚴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袁忠信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志強撰文指出:“池浸工藝每開采1噸稀土,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萬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據介紹,以我國南方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為例,這是我國特有的新型稀土礦物,其礦床具有規模大、分布廣、中重稀土配分高、易采選等特點,其開采先后經歷了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礦三種不同的工藝。
池浸法俗稱“搬山運動”,先砍樹后除草,用推土機把整座含有稀土的山挖到池子里用硫銨水浸泡。浸成母液后,再用碳銨或草酸進行沉淀。“搬山運動”所到之處,對山體植被會造成極大破壞,被開采的山頭都成為禿山,僅靠自然恢復植被非常困難。同時,池浸后的尾砂通常呈非固結或半固結狀態,每遇雨季山洪,大量尾砂隨雨水下泄,會造成壓占農田、淤塞河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如今這種方式已逐漸被政府禁用,但因操作簡單、成本低,仍有人非法使用。
堆浸法的生產過程與池浸法類似,但堆浸法普遍使用大型機械采挖、裝運,生產規模比池浸法大,同樣會對地表植被造成很大破壞。
原地浸礦法拋棄了堆浸工藝直接破壞水土的做法,能夠降低對植被的破壞程度。表面看是減少了水土流失,但隨著時間推移,容易造成山體滑坡,甚至崩塌。而且原地浸礦法中使用的硫酸銨溶液不可能完全有效回收,殘余的硫酸銨溶液滲入土壤和水源也會造成污染。
此外,稀土礦萃取分離過程中需使用大量的酸堿、萃取劑等化工原料,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對環境污染也很嚴重。
近年來,我國政府已明確禁止或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項目的發展,稀土冶煉項目也被列在其中。因此,稀土產業必須通過技術改造,減少污染,才能實現長期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王國珍表示,過去稀土價格沒有計入環保成本,隨著“環保門檻”的設立,有利于稀土行業優勝劣汰,加速該行業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