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3來源:中國建材第一網瀏覽量:
中國社會生活中委實有許多說不太清楚的事情。“中國特色”大概就是其中內容最豐富、內涵最蒼白的一個概念。 說它“豐富”,是因為它可以包容現實中一切大相徑庭、相互沖突的社會現象、過程和關系。理想的信念與
中國社會生活中委實有許多說不太清楚的事情。“中國特色”大概就是其中內容較豐富、內涵較蒼白的一個概念。
說它“豐富”,是因為它可以包容現實中一切大相徑庭、相互沖突的社會現象、過程和關系。理想的信念與信仰的虛無、崇高的說詞與丑陋的行為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一方面我們要與國際接軌,一方面我們要獨立特行。當我們需要市場經濟時,叫做“改革開放”;當我們與世界普世價值不盡相同時,就叫做“中國特色”。
說它“蒼白”,是因為它在理論和價值層面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不管這種理論和價值與現實的距離有多遠,也不管實際上存在著優化理論和價值的可能性。掌握資源的決策者不會放棄已有的理論和價值(已經獲得資源的人不會樂意主動放棄和變化資源的分配),所能夠做的工作頂多是在既有理論的后面增加一些“后綴”而已。理論的“蒼白”和實踐的“豐富”,也構成一個國家較重要的特色。
一個國家不同與另一個國家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就像一個人一定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質一樣。“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原本不需要特別聲明和表現這片樹葉如何不同于那片樹葉,站在植物系統或者生物系統進化和發展的角度,一顆樹木在枝頭上的兩片樹葉的顯著或微妙的差異,并沒有特別的意義。
做有特色的事情,非常“容易”,又異常“困難”。
說容易,是因為如果“特色”沒有本質上的確切含義,它便是一個“大口袋”,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如果我們有簡潔**的行政動員能力和社會控制力量,做成一件別人不可以復制的事情,哪怕不計成本,就著叫“特色”;如果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出現了明顯的負面效果甚至是惡果,也叫著“特色”;理論上,無論做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結果,都可以冠之以“特色”而堂而皇之。
另一方面,在一個高度同質化的“文化”里,做有“特色”的事情又何其難也。人們很難聽到公共管理者用自己的語言個性化的演講;人們很難看到公共媒體以反映不同利益群體訴求的方式做差異性報道;相反,我們可以隨處發現“高度同質化”的大學教育、“高度同質化”的地區產業結構、“高度同質化”的高新區發展模式、“高度同質化”的城市景觀、“高度同質化”的人才標準、“高度同質化”的生活模式,等等。有些改變,但不是本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