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2來源:瀏覽量:
據統計,我國建筑能耗占全國能耗總量的30%,光是每年建筑消耗的電能就已經達到三峽年發電量的6倍。同時,建筑還消耗了50%的水資源、原材料,“貢獻”了50%的空氣和水污染、48%的固體廢棄物。那么——— 為了加快
據統計,我國建筑能耗占全國能耗總量的30%,光是每年建筑消耗的電能就已經達到三峽年發電量的6倍。同時,建筑還消耗了50%的水資源、原材料,“貢獻”了50%的空氣和水污染、48%的固體廢棄物。那么———
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步伐,保證節能減排工作目標順利實現,河北省建設廳日前印發通知,決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新建和改建民用建筑要積極采用太陽能光熱、光電與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
為了實現節能減排,讓家變得環保又節能,應用可再生能源技術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技術專家們努力不懈,還推出了風隨人走的智能新風系統、大腸桿菌制造的塑料袋等一系列新技術和新產品。
智能新風系統
家庭的能源支出“大頭”是空調和熱水。為了阻隔冬天的凌厲寒風、夏天的滾滾熱浪,減少空調的使用,人們強化了建筑墻體和門窗架的密封性,但是沒想到這樣卻造成了室內通風不足、空氣嚴重污染、室內綜合征以及墻體壽命縮短等不良后果。目前,我國建筑規范對建筑體和窗架的密封性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是根據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的統計表明,我國室內污染度比室外要高30到100倍,每年室內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11萬人,我國患者中的68%深受室內污染造成疾病的困擾。
如何才能做到環保又節能?法國愛瑞雷格智能新風系統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楊琨告訴記者,其實同樣的問題在歐洲也出現過。于是巴黎CERGA研究院的皮埃爾·沙迪涅博士研發了智能、環保和節能的新風系統。智能是指新風系統能根據室內空氣的污染度,人員的活動和數量、濕度等自動調節通風量,不需要人工操作。例如,白天,人們到客廳活動時,客廳的進風量會增加;而夜晚,臥室的新風量自動增加;到洗手間時,排風口檢測到有人進入,就會瞬間將風口開到較大,迅速排出異味。實現了“風隨人走、潔進污排”,有人在,新風系統自動提供人們活動所必需的富含氧氣和負離子的新鮮空氣;在無人的房間,系統就控制風量,消除墻體結露、霉變,將建材與家具產生的污染排出室外。由于新風系統能自動、嚴格控制進入室內和排出室外的風量,達到了較大限度的節能,因此,能將因室內空氣循環所造成的能量損失減少了50%。
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光照和通風情況各不相同。楊琨說,愛瑞雷格公司針對我國特點,在南、北地區的新風系統采用不同的配置,2005年成功研發了超靜音低能耗風機,每年電費才50元左右;2006年,針對我國70%的戶型為90平方米以下的特點,又研制V4A風機,一戶一機即可解決室內空氣循環和節能的問題;2007年,針對我國高層建筑多的特點,研發出智能防哨音室外防塵罩,將室外的噪音降低了38.8分貝,保障了高層建筑室內靜音,并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
“太陽能墨水”
要實現節能又環保的家庭生活,除了要能源節約外,還要“開源”,而取之不盡的太陽能當然成為很多家庭的優選。但是這個看似很合理的選擇卻遭遇到太陽能利用設備造價高、高層建筑戶均屋頂采光面積小、從屋頂到住戶熱能輸送距離遠、損失嚴重等難題。
目前一種沒有面板的太陽能電池解決了這些難題。那是像油漆那樣薄薄的一層材料,能吸收陽光并產生電流。將這種薄薄的材料覆蓋在屋頂和窗戶上,家里的能量就能自給自足了,專家們認為即使在那些日照不強烈的國家,利用這種太陽能電池獲取能量也會比燒煤便宜。
其實像一層漆那樣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已問世數十年了,由于成本和體積的原因,這種技術問世時所提出的“讓廉價的太陽能四處普及”承諾始終沒有兌現。但是現在,一家美國公司開發出的新制造技術將讓這一承諾變成現實。該公司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是利用印刷機一樣的設備,將一層吸收陽光的“太陽能墨水”涂在鋁箔一樣薄的金屬薄片上,之后,半導體涂料就會自動組合成一個整體,其厚度只有傳統太陽能電池吸收層的1/100;而成本也只有如今薄膜太陽能電池的1/10,生產速度能達到每分鐘上百米。
成本一直是阻礙太陽能電池普及的較大障礙。傳統太陽能電池制造需要用到硅,硅不但價格昂貴,而且面臨著全球性短缺的情況。更糟糕的是,“還必須將硅覆蓋在玻璃上,因此傳統太陽能電池沉重、危險、運輸成本高昂。由于必須牢固地固定,安裝成本也很高。”電子顧問公司IDTechEx的主席彼得·漢若普說,70%以上的硅都在生產過程中浪費了,因此,使用傳統制造方法,即使是較便宜的太陽能電池,每瓦特能量的制造成本也要3美元。如果太陽能電池在價格上與煤炭這樣的傳統能源具有競爭力,其成本必須減到不足1美元。
薄膜太陽能電池不需要硅,由于能**地連續生產,其每瓦特能量的制造成本不到0.3美元。“我們可以成卷地‘打印’出這種產品,而且制造場所也不受限制。你可以在重型卡車上面、車庫里面,任何你需要的地方制造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可再生及可利用能源實驗室主任丹·卡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