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0來源:招商平臺瀏覽量:
門窗是建筑物的臉面。由于蓋房時總不斷地思量、端詳這些建筑的“面部器官”,這也就使我生發出了很多關于門窗的遐想。{TodayHot} 關于門 依建筑學的說法,“門”特別是院落的“門”具有界限的功能。依中國
門窗是建筑物的臉面。由于蓋房時總不斷地思量、端詳這些建筑的“面部器官”,這也就使我生發出了很多關于門窗的遐想。{TodayHot}
關于門 依建筑學的說法,“門”特別是院落的“門”具有界限的功能。依中國文字“門”的正義,也具有護、衛的含義。與“門”有關的舊字“晷”,即是在“樵”中設了一道玄機,有了機關就能開關自如,護衛有制了。
依人類的生活習性來說,門不僅有護衛、界止的功能,同樣也有進進出出,敞開大門與外界實現溝通的功能,人是兩腳動物,它終歸不能飛上飛下,爬進爬出。
依社會的政治文化論,“門”又會演變出關系學、方法論、組織觀等等。社會上不是經常有“門道”、“門子”、拜倒在誰誰“門下”、成為了某某“門徒”的說法嗎?
依門開設的方向劃分,又次生出了“后門”、“旁門”現象。但今人已搞不清,到底是建筑現象啟發了人的“后”向思維,還是由于人的思維中“旁門左道”的活躍,造成了建筑功能的細化,產生了“后門”、“旁門”。{HotTag}
依原來的設計,我設置了后院后門。房子蓋好后,后院后門只使用過一次,那還是竣工驗收時試用的大半天時間。以后這道門一直鎖著,后院也未派上用場,這才真叫“門可羅雀”了。偶爾有人找我時,他們也都從前門進,從沒有敲后門。我想大概有幾個原因促成了這個結果:一個是我平時在家時間少,來往客人少,不會出現正門不夠用的情形;二是由于在家時間少,也使居住條件要求簡單化,從后院后門出入土雜、功能利用上也少了;三是較主要的,由于這后院后門從未使用過,所以別人也就沒當它是“門”了,所以沒人走此門。
依此看來,這后院后門的設計有些不切實際,有造成浪費的危險了。
中國人傳統的建筑思想是堂堂正正,不會直接制造出這種次生的文化。中國人的建筑崇尚進退有序的“方正”關系,講究五行和諧的坐向、肅穆的明堂現象、一明兩暗的布局、有進有出的規矩等都是明證。而于序次有制的庭院中設一“后門”、“旁門”是有抵習慣、失之正統的。從正宗的風水學上來看也有“泄氣”之嫌。再加之,由于中國建筑與“禮”、“尊卑”關系相隨,程式化的要求甚嚴,穩定性強,隨便變化也不容易。
這些“方正”意識的消失,大概是在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之后,受此影響建筑上的“土崩瓦解”也隨之開始。
歷史上,這些大約也是先從“名門大閥”、“貴族國戚”開始的,它決不是從人民群眾家庭中滋生的。原因很簡單,一般人家的家庭院落窄小,沒有也不需要墻砌成的院落,較常見也就是籬笆墻。即使有院落,院落既是休閑之所,也是生產場地,根本不需要后門、旁門。而那些大宅大院、深府重第,不僅劉姥姥進去“摸不著門”,恐怕連王熙鳳也有搞不清的時候。不設后門,不增旁門,也就多有不便了。再者,年節佳時,應酬往還,親眷擁簇,朋黨滿座,奴婢成群,各色人等穿梭游走,單一正門哪能夠用?更何況,家中老爺在官場上難免睚眥恩怨、黨爭紛亂,那大白天、黑夜里,留下“旁門”、“后門”便自有政治上的含義。不僅如此,這“旁門” 有時還有軍事含義了,皆因府第不僅是醞釀陰謀的大本營,還是藏兵儲器的兵營、軍械庫,一個“正門”是不夠用的了。
由此一來,“后門”、“旁門”一開,便漸成風氣,再也關不上了。能順著這道門進進出出的不是知情的自己人,就是家中的人、圖方便的人,但大多時候進出的都是些“見不得人”、“不便讓人看見”的人。
為了順應、附和這種已成定局的現象,后世的風水學也對此作出了妥協。我就見到過一本與以前“正宗”說法相矛盾的新說,大意是,在院落后邊或屋后開門是“吉祥”的,便于運氣流暢,只不過不要將后門與正前門開在一條直線上即是了,F在今人還科學地闡解這個現象符合人居需要,它能使“空氣循環對流”?磥怼昂箝T”、“旁門”再也沒有堵上的可能了,其理論都已系統化了。
這流暢的對流,已無不在國人處事的態度上形成了靠前條件反射——找工作、遇官非、提級升薪、談買賣、買房子、看疾病、上火葬場、交通事故、生育孩子,甚至連性事的取向也????總之林林總總的,無不都想著找“后門”!昂箝T”成為人可利用的旁生資源。
這富貴人家發明的建筑現象、從王謝大宅中飛出的燕子,現已普及到平民家中,并在百姓家里落戶了。
我蓋房時曾參考了一些農村民用建筑書籍,其中就有一種較新穎、較有創意的設計:它一改以往農舍院落人畜混雜,休憩、生產區分不清的弊端,而將空間有限的院落從中一分為二,前院是人活動、休息的區域,后院是農、雜、飼養的區間。設后屋門、后院門,功能清晰、衛生,也接近農人習慣。
中國的“后門”文化應是歷史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及變遷,這個現象應該會消失或變種。上述的前后院設計則是一種新創意,如能在國人家中推廣崇尚,說不準在將來,我們又會因此演進出“前院”文化與“后院”文化了。
關于窗 過去農村的民房,都存在窗戶小、窗戶鋪貼毛紙而使得屋內灰暗的問題,這主要是與以往的建材和房屋承重結構有關。
現在農家蓋的磚瓦房,窗戶面積趨大,再加上可使用玻璃,屋內光線充足多了,通風也增強了,這才真正達到窗明幾凈的效果了。
我裝置窗戶時,市面上已流行塑鋼窗框,它比木制窗框、鐵制窗框又先進了,我選用了塑鋼窗,面積比木制、鐵制窗框又加大了些。
傍晚,坐在明亮的房屋內,心中不免暗想,古人在過去灰暗的房屋內,恐怕只能在中午前后的時間里才能看書、寫字吧,其他" >其他時間內視覺功能的發揮肯定會有困難!夺屆分袑Α按啊钡慕忉屖牵骸按,聰也,于內窺外為聰明也!
“窗”是讓人“聰明”的物件。
古人可能沒想到,也可能早就料到了,使現代中國人能夠更“聰明”起來的物件,大多都與與“窗”發生了緊密的聯系。
電腦、電視,是人坐在“窗”外,由“外”窺“內”;汽車則是人坐在了“窗”內,“于內窺外”,F代人離開了這些“窗”就會變愚蠢,變笨,甚至難以生存。這些“窗”牢牢地將人們鎖在了“窗”前,這些物件也就毫不費力地成為了電子拴馬樁、移 動的樊籠。如果再加上互聯網的“Windows”,那地球每天自轉的24個小時里,人們大約有一半的時間是與“窗”相伴的。
我們成了“窗”下生活的一族。
對于我們這些“聰明過了頭”、甘愿在“窗”下生活的中國人,想必古人未曾料想到。如果真知道了,肯定會認為那不是夷族人一時的陰謀,也必是百年的“陽謀”:
以前賣鴉片,給咱下了上癮藥;今天讓我子孫人人扛著個小“匣子”回家,一打開蓋,里面蹦出來的全是“小蝌蚪”!那“蛤蟆秧子”天天在“窗戶”里游來游去,再過個一百年,那些長大的“蛤蟆”肯定會將方塊字全撞散了,不是把漢字也變成了小蟲子,就是把它一口一口吃光,吃絕了!
即便是用拼音,那小匣子也是方塊字的切割機,用不了多久,便將方塊字全粉碎成了通用語的“飼料”。
這是一次沒有聲張的、悄悄進行的“電化文”運動,它的影響將像當年“白話文”運動一樣。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這一次是外國人有意無意之間策動的,我們僅是盲從。
《釋名》中沒有“防盜窗”的解釋,也預見不到“全球化”、“地球村”的詞匯。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處理這些關系呢?
我們只能繼續順著古人的思路,揣測原意予以決斷了。
為不失“聰明”之本意,必須“于內窺外”——這不已說明了主客關系了嗎?“內”是做“莊”的主,而“外”才是客;要是“莊家”被擠出去了,或是“內”與“外”不分了,那便是反客為主了,都是不“聰明”的。
千萬不要忘記了那個“窺”字,那可有審視、打量的意思,不是“大看”,也不是“小瞧”,而是“小心地看”。
已入夜了,坐在窗前,“于內窺外”只見明月懸空。
此時想起了不知是誰吟過的詩句: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月亮作證,漢字不能消失,除非哪天月亮自己掉下來了;窗戶作證,“窗”內的文化不能被扔到“窗”外,除非人類以后不再需要窗戶了。
我欣然推開窗戶,這是新房蓋好后我靠前次使用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