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0來源:招商平臺瀏覽量:
“油漆業的‘行規’讓我損失慘重。”近日,市民吳先生反映,家中裝修時,裝修隊私下收取回扣,故意推薦購買高出市場價的油漆產品,讓他白白多花了一千多元。 昨日,筆者走訪了滬上幾家大型裝修材料超市,發現
“油漆業的‘行規’讓我損失慘重。”近日,市民吳先生反映,家中裝修時,裝修隊私下收取回扣,故意推薦購買高出市場價的油漆產品,讓他白白多花了一千多元。
昨日,筆者走訪了滬上幾家大型裝修材料超市,發現裝修隊與經銷商之間,暗箱操作果然存在,而外行人很難知曉內情,以至于不少消費者吃虧上當。
行規”讓我損失慘重
“按這套油漆的實際價格,裝修隊至少拿了100元回扣,你吃大虧了。”朋友老張的話,讓吳先生吃了一驚,粗略估算了一下,光是地板漆,就用掉十來套,如果按照朋友所說的差價,僅此一項,吳先生就多支出了一千多元。
今年年初,吳先生購置了一套新房,請來施工隊裝修。為了怕裝修工人搞小動作,吳先生特意關照,買裝修材料要去大超市,必須拿好發票,不料還是被所謂的“行規”坑害。
從事裝修行業多年的老張介紹,購買油漆拿回扣的行為,已經被許多裝修工人視為一種“行規”。大部分裝修業主并不知曉油漆材料的實際價格,{TodayHot}只能通過裝修工人來獲知材料信息,而有些裝修工人受利益驅使,會推薦業主去購買高價格的油漆產品,并向油漆經銷商提出回扣要求,而許多經銷商為了銷售,也樂于迎合這種違規行為,較后損害的還是業主的利益。
包裝盒暗藏貓膩
筆者喬裝成裝修業主,以購買裝修材料的名義,到幾家大型裝修材料店暗訪。
上午10點,筆者來到共和新路某大型裝修材料超市。“這款油漆較實惠,341元可以做六七十個平方米。”油漆品專柜前,一位中年售貨員迎上來,熱情地介紹起產品來。記者看見,售貨員介紹的這種油漆,外包裝盒上標明“專供超市”的字樣。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筆者佯稱有從事裝修行業的朋友介紹,能否給個“行規”價。售貨員一聽,用一種懷疑的眼光上下打量筆者半天后,才慢慢放松了警惕,四下張望了一會,見附近沒有其他" >其他顧客,才答應給100元的降價。
“看見沒,就是這個合格證,你去柜臺交了錢,剪下這個證,到我這直接換錢。”售貨員指著油漆盒一側的合格證低聲說道,她表示,這已經是市場較低價,平時不會給消費者這種降價,只有“內行人士”才能享受到這種優惠措施。
內行人可辦理會員卡
隨后,筆者又走訪了超市附近的一家裝修材料市場,在一油漆品專售店鋪中,又看見了標有“專供超市”的同種油漆。店主張女士告訴筆者,這是朋友裝修時剩下的,放在自己這里只是代賣,只有3套,賣價可以商量。見筆者猶豫不決,張女士急忙表示,自己可以提供超市收銀條,剪下合格證,{HotTag}也可以去換錢。
在三個小時的時間內,記者又陸續走訪了市場內多家油漆店,并沒有再發現此類油漆。油漆店主張先生告訴了筆者內情,由于超市經銷商與產品廠商簽訂過銷售協議,每個月必須銷售定額數量的產品,加之租金等方面因素,決定了超市經銷商“出量銷售”的經營策略。一些裝修隊利用經銷商急于出貨的心理,與之達成所謂“行規”,從而獲取利益。
在得知筆者在經銷商處獲得優惠,張先生顯得十分驚訝,他表示這樣的情況十分少見,經銷商一般只會為熟識的裝修隊辦理會員卡,只有持有會員卡的裝修隊員,才能兌換到錢。
清包裝修選材需小心
裝修公司的徐先生表示,許多裝修業主選擇清包裝修,以為清包可玩花樣的地方不多。但事實上,因為建材市場許多東西都不規范,價格誤差很大。比如一個地漏,好的售價50元,次點的才賣10幾元,普通消費者根本不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有些裝修隊就利用業主不了解價格,故意向業主推銷高價出售的次貨,有時還會與材料商串通一氣,演出一場討價還價的好戲,事后再從材料商那里得到好處。消費者在清包裝修選材時,較好事先對材料價格做一番調查,不要輕信一些裝修工所謂的“專家意見”,否則在與材料商打交道的過程中,難免不吃虧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