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來源:瀏覽量:5
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但對中國人來說,天堂大概就是書房的模樣。
自古以來,閑讀是一種奢侈。
世人以擁有讀書場所而自珍,它就是人們所向往的書房,古人名其曰:書齋。
房半間,窗幾扇
閣中乾坤數重
茶一壺,書兩冊
筆下錦繡三千
便足以聊慰此生
豐子愷先生在書房”緣緣堂“
一卷簾,一壺茶,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在古代,書房是文人
追求仕途的起點
也是其尋找自我的歸宿
書房有《項脊軒志》中歸有光濃的化不開的深情,悲欣交加的回憶;
書房里有劉禹錫在陋室里寫下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書房有紀曉嵐在閱微草堂里揮筆灑墨“雋思妙語,時足解頣”;
書房有蒲松齡在聊齋里道不盡的狐仙鬼怪,奇聞異事,世態炎涼...
一間書房之中,藏滿了文人一生的所愿。
修身齊家,是讀書人的理想,繼承絕學,是讀書人的擔當。
他們有志氣與豪情,更有骨氣與操守。
對中國人而言,一間書房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它本身。
書房不僅是文人的精神家園,也是現代人的精神棲居地。
對我們來說,外面的世界越嘈雜虛無,越需要一件書房來固守本心。
人生天地,須臾過隙。淡淡空塵,琴書消憂。
塵世越是喧囂,越需靜心守性。在克洛斯威硅藻泥構筑的書房里,閑讀,暖心,此乃人生一大幸事也。